产品中心
产品中心
长崎事件:一起嫖娼引发的血案上千军警斗殴北洋舰队炮指日本
时间: 2024-12-17 | 发布人:产品中心

  1886年8月1日,北洋舰队统领丁汝昌和总查琅威理率“定远”“镇远”等6舰巨舰抵达日本长崎港,舰上龙旗飘扬,当地日本人望舰兴叹。

  丁汝昌志得意满,率领着当时被评为亚洲第一的舰队巡洋“友邦”,自然意气风发。中间虽然因手下人嫖娼与日本警察起了冲突,他也并未放在心上。

  然而,让他没想到的是,2天后,数百北洋水师会在岸上与日本上千警察互殴,造成一起多人死亡,数十人受伤的血案。以致他怒不可遏,下令炮指长崎港(见《丁汝昌集》

  还有一说是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请求丁汝昌对日开战,丁汝昌阻止了他,并电报李鸿章,最终决定采取外交手段解决。(见

  可不管是谁主张下令,当时停靠在港口的舰队的确是用“305”毫米的巨炮剑指日本,就希望日本政府给一个说法。此时,大概算是北洋舰队最耀武扬威之时了吧。

 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,德国才把早已造好的“定远”“镇远”号铁甲舰交于清廷。这两艘巨舰

  李鸿章最善决胜于庙堂之上,为避免区域战争爆发,他决定“拉起袖子亮肌肉”。1886年7月,他命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主力战舰绕巡朝鲜半岛,“聊作声势”。

  丁汝昌是老李心腹,当然知道李中堂的想法,带着一票舰队人员就在朝鲜半岛海域上操练。不过巡游到途中,丁汝昌灵机一动,想到自己的宝贝爱舰“定远”“镇远”自使用1年后还没有修缮,而最近的长崎港又有大型船坞进行修整,便绕道日本长崎。

  可能有些读者看到这很纳闷,不是说中日关系此时紧张吗,为啥丁汝昌还敢大大咧咧地带领舰队去对方港口修整。

  按1871年两国签订的《日清修好条规》规定,长崎是指定通商口岸,我国拥有军舰驶入的特权,并且享有国人经常吐槽的领事裁判权(中国人在这里犯事,不适用日本法律,适用中国法律)。

  据史料记载,当时北洋舰队进港时,当地日本人纷纷出来看巨舰,个个目瞪口呆,惊讶于“定远”“镇远”的威势。著名漫画家宫崎骏创作的“定远”铁甲舰,便可还原一二当时情景。

  然而,日本自有国情在此,一直见不得邻居中国比他们好,看见好东西就想过来“打秋风”。再加上长崎这个“中租界”的存在(想想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租界里洋人的看法),当地人对中国人那叫一个“羡慕嫉妒恨”。也因此,埋下了之后冲突的种子。

  8月13日,北洋舰队的官兵受日方邀请,上岸购物。其中5名北洋水兵耐不住寂寞,跑到长崎的红灯区寄合町寻花问柳。

  日本的风俗业一直很发达,名为“游乐亭”的妓院竟然要排队。这5名水兵心想入乡随俗,老老实实去排起了队。谁知正要轮到他们时,老板却把游女()安排给了后来的人。

  遭遇插队这种事,一般老百姓也就忍了,5个勇武有力的水兵可忍不了。他们就此与妓院产生了争执,一个叫王发的水兵对着店就是一顿砸,还把将“游乐亭”的障子(屏风)给打坏了。

  老板见势不妙,立马跑到隔壁的长崎警署报警。当地警察闻讯赶来,几人语言不通,叽里咕噜说了一大通,牛头对马嘴,根本说不清事情原委。

  结果越说越气,王发跟警察发生了械斗,双方互有受伤。但毕竟在人家地头上,王发最终被逮,其余4名水兵逃回了船上,把事情告知了上级。

  清廷这时对待日本,还是很有优越感的。中国驻长崎领事蔡轩在第二天一大早,就跑去敲长崎县知事日下义雄的门,并强硬表示:

  “我们有领事裁判权,你要把人交给我们自己处理,并且对处理此事的巡警进行查办。”

  日下义雄唯唯诺诺,二话不说就把王发转交给了领事馆,并拍着胸脯表示:中日一家亲,哥俩谁跟谁,你大人有大量,就当此事没发生过。

  蔡轩对此非常满意,他昂首挺胸领着人回去了,却不知更大的风暴已经在酝酿中。

  日本人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,别看他们表面恭恭敬敬地给你鞠躬,说不定心里已经恨你入骨,就等着机会狠狠地捅你一刀子。

  当时的蔡轩乃至丁汝昌,甚至是清廷并未意识到这点。丁汝昌本因嫖娼斗殴事件禁止官兵们上岸游玩,后耐不住底下人的意见,在8月15日又同意水兵们上岸休息

  从这一点能够准确的看出,丁汝昌在心理上是对日本有着优势的,他不怕自己的手下受到欺负,就怕这群兵痞去祸害人家。

  然而,日本人早已做好了报复的准备。尤其是当地警察,对日下义雄的处理非常不满,他们串联在一起,计划给北洋水兵们一个好看。

  8月15日下午一点开始,陆陆续续有450名水兵军官上岸游玩。这群人本认为能好好放飞自我,随之迎来的却是日本人的重拳出击。

  入夜后,在当地广马场等处多个地点,都有日本警察故意上来找茬。如走路姿势不对,乱扔垃圾,随地大小便等等,在一些水兵买东西时,还有当地的地皮无赖来推推嚷嚷。

  北洋水兵哪能让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人猖狂,不少水兵选择了还手,继而越闹越大,变成了群体械斗。400多名水兵在水兵笛的召集下聚集在一起,发挥出了惊人的战力。

  不过,日方早有准备,警察纠集当地人足足近千人,还有不少人拿着刀剑劈砍,而北洋水兵大多手无寸铁,只能用随手捡来的石头、瓦片、木棍等作战,很久就处于下风。

  日本警察和中国清廷水兵,上千军警在日本国土上斗殴,估计也是开天辟地第一遭了。这次械斗持续到深夜11点才落下帷幕,日本长崎县有关人士平息事件姗姗来迟,很难说没有故意的成分。

  此役,水兵方面有5人死亡、44人受伤、5人失踪。而日本方面死了2名警察,受伤29人,还有一些参战的市民受伤。

  事情发生后,北洋舰队高层怒不可遏,一方面电报李鸿章,一方面进入临战状态,炮指长崎港。

  “长崎事件”发生后,中日双方就此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交涉。在这艰难的交涉谈判中,清廷有3位重要人物发挥了作用,他们分别是李鸿章、徐承祖、伍廷芳。

  初闻“长崎事件”时,李鸿章大发雷霆,对外虎躯一震,召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,严厉威胁:“如今开启战端并非难事,我兵船泊于贵国,舰体、枪炮坚不可摧,随便什么时间都能投入战斗。”

  ,对北洋舰队多加抚恤。可当日本态度强硬,坚持认为责任在中方,拒不承担抚恤时,他又开始使出祖传神功“和稀泥”。

  的稳健办法,即使“长崎案件”变成悬案停审,也希望日本自我转圜,最后和平解决。

  驻日公使徐承祖则比较激进,在双方会审,大多数证据都证明是日方的过错,而日方还死不要脸坚决不承认时,他怒了。他上书李鸿章:

  而作为中国近代首位法律博士,李鸿章“外交智囊”的伍廷芳则提出了3条建议:

  2、如果意见不同,要请各级相关官员和部门核对商讨,直到最后还是不谈拢,就请西方列强调解。

  事实证明,在清廷305毫米的巨炮下,日方还是同意了西方列强的调解,最后同意了德国提出的折中方案:

  互相赔偿,各自问责。最后按伤亡人数处理,日本赔付中国52500元,中国赔付日本15500元。

  这个处理结果,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只能说差强人意,清廷勉强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。日方死鸭子嘴硬,并未承认自己的错误,只是变相在补偿款上服了软。

  崎案现经德使转圜,日外部愿遵伤多恤重之议,归结而不失体,事属可行。如别无翻覆,及另添枝节,...以便画押结案。

  不过,清廷满意,不代表日本满意。甚至有人说,这件事刺激日本疯狂扩军,最后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,引发大清国难。

  在长崎一事的处理上,在日本人看来,就是天大的耻辱和让步。举个例子,大家就知道这件事最终能取得如此结果有多难。

  1886年12月21日,日本明治天皇亲自主持,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及内阁大臣井上馨、山县有朋、大山等人出席,就“长崎事件”讨论了整整5个小时,也没讨论出个最终结果。

  不是日本上层不愿意做决断,而是这个决断在日本人看来,有一点让步就是耻辱。所以,当长崎事件处理结果公布后,日本是群情激奋,“”大肆流行,“全力发展海军”成为了全体日本人的心声。

  当时民间日本小孩流行一种游戏,他们分成两组,一组饰演坏人有着“定远”“镇远”的北洋舰队,一组扮演日本舰队,游戏目的是打败北洋舰队。

  日本上层也全力发展海军,明治天皇从自己的钱袋里拨出30万日元,老娘阿巴桑捐出首饰,全国文武官员拿出1/10的薪水支援海军。日本政府发行了1700万日元的海军公债,没多久就被疯狂的民众抢光。

 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,海军那是飞跃式发展。在短短6年内,新增舰艇12艘,部分军舰主炮口径达320毫米,火力尤其是速射炮远超于了北洋舰队。

  而曾在日本国土耀武扬威的北洋舰队,在这6年里,竟没有添置一艘军舰。腐朽的清廷上层,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,只关注着慈禧这个老太太的六十大寿。

  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,昔日有着“亚洲第一舰队”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,曾经在长崎威风凛凛的“定远号”和“镇远号”,一个被刘步蟾炸毁沉没(不想资敌),一个触礁被日军俘获。

  不知远在庙堂之高的李鸿章等人,还记得昔日长崎港口北洋舰队龙旗列列、剑指东洋的场景否?

  觉得我写得还不错的各位读者大大,欢迎点赞转发收藏三连。听历史与人物故事,关注我不迷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

关注官方微信


沪ICP备09056669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