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

ews information

新闻资讯

新闻资讯

虎牙直播斯诺克:龙虎山:这片鸟的乐土


来源:虎牙直播斯诺克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0-31 18:20:55 60


虎牙体育斯诺克直播:

  摘要:每年冬季前,近百只中华秋沙鸭(上图)如忠诚的候鸟信使,从遥远的北国飞来,将“中国道都”龙虎山作为它们躲避严寒的家。它们的到来,不仅为雄奇的丹霞地貌增添了一道飞翔的、极具分量的生态名片,更以其对环境的极致挑剔,无声地印证了这片土地在水资源保护、生态农业发展以及人鸟和谐共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。由此,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鹰潭市为“中国中华秋沙鸭之乡”称号。

  今年的深秋,鹰潭市龙虎山的风开始带着凉意,一群群羽翼丰满的珍贵“客人”,再度如约而至,飞临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龙虎山,准备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“丹霞仙境”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。

  这些成群结队的候鸟,每年冬季都会从两千多公里外的西伯利亚翩然而至,在这座闻名遐迩的道教祖庭栖息、越冬。据龙虎山景区官方数据统计,近年来,选择来龙虎山越冬、安家的国家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在明显地增加,这中间还包括被誉为“鸟中大熊猫”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“中华秋沙鸭”,以及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的“长尾鸭”,还有被列入我国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的“亚洲蜂鸟”——叉尾太阳鸟等珍稀物种。

  这些候鸟并非偶然的停歇,而是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奔赴。它们振翅划破长空,选择了水质清冽、食物丰沛、安宁祥和的最适宜的栖息地,并用翅膀投出了龙虎山生态环境最直观、最公正的“成绩单”。

  “这些珍稀候鸟相继现身龙虎山,这说明我家乡的生态环境慢慢的变好了!这里,真正成了鸟的天堂!”江西鹰潭籍知名作家小树(洪树琴)曾经如此描述:“这幅动静结合、生机盎然的山水画卷,正是龙虎山作为鸟类乐土最生动、最迷人的写照。”

  清晨,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泸溪河上。护林员肖冬样早已站在河边,目光如炬又饱含温柔,注视着水中那群精灵般的倩影。它们或悠然戏水,或潜入水中觅食,或梳理着光洁的羽毛,为静谧的山水画卷注入了灵动生机。

  “今年,是它们在龙虎山安稳度冬的第十九个年头了。”肖冬样,这位被当地人亲切称为“鸭司令”的全国劳动模范,用他十九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,深情见证了这片土地与这群远道而来的候鸟之间,日益深厚的情缘。他的话语里,带着一种如数家珍的自豪,也蕴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
  每年冬季前,近百只中华秋沙鸭如忠诚的候鸟信使,从遥远的北国飞来,将龙虎山作为它们躲避严寒的家。它们的到来,不仅为雄奇的丹霞地貌增添了一道飞翔的、极具分量的生态名片,更以其对环境的极致挑剔,无声地印证了这片土地在水资源保护、生态农业发展以及人鸟和谐共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。由此,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鹰潭市为“中国中华秋沙鸭之乡”称号。

  泸溪河,宛如一条碧绿透亮的绸带,蜿蜒穿行在赭红与翠绿交织的峰林之间。河水清澈见底,倒映着两岸千姿百态的崖壁和蔚蓝的天空。这条河,是龙虎山跳动的血脉,更是维系这片生态乐园不息的生命线。

  “秋沙鸭对水质的要求,那可真是苛刻到了极点。”肖冬样说,“它们是‘水质监测员’,只选择最洁净、最安全的水域栖息。”

  中华秋沙鸭(如下图)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,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,属于古老孑遗物种 ,其祖先可追溯至约9900万年前的白垩纪,与恐龙时代的远古动物有着共同起源。它们对栖息环境的要求近乎“洁癖”:需要清澈见底、流动不息的水域,需要丰富多样的鱼类资源,更需要远离人类干扰的绝对安静环境。它们的存续,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金标准。

  时间回溯到2007年,龙虎山首次监测到88只中华秋沙鸭在此越冬的群体。这一发现,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,激起了国内外鸟类保护界的广泛关注与震惊。专家们一致指出,这是全世界内罕见的中华秋沙鸭最大越冬群体,龙虎山也因此一跃成为这一珍稀物种不可或缺的主要越冬地之一。

  中华秋沙鸭的到来,给这个中国道教祖庭、世界地质公园、国家5A级旅游景区,又增加了一张靓丽的名片。

 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在发现这一“国宝”级客人后,迅速反应,立即织就了一张严密的保护网。首先,他们划定了面积达1862公顷的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,核心区域覆盖上清镇境内的重要水域和森林。这片区域,不仅是中华秋沙鸭的主要栖息乐园,更是龙虎山重要的水源涵养区,必然的联系到泸溪河流域的整体生态平衡。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,珍稀动植物繁多,这中间还包括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。

  龙虎山能够保有这一汪好水,还得益于其景区无工业污染的天然优势。这里的经济命脉系于旅游业,从源头上杜绝了工业污染源的产生,这使得泸溪河的水质得以常年保持优良。多年来,景区还持续加强渔业资源管理,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,有效保护了鱼类种群的繁衍生息。水中游弋的丰富鱼虾,为中华秋沙鸭提供了充足、安全的“口粮”。这些优雅的鸭子每日在泸溪河中自由潜水捕食,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让它们无需为果腹而忧。

  此外,保护区内严禁一切采砂活动,严格限制施工作业,配备了专职的管护人员,如同肖冬样(如下图)一样,每日进行不间断的巡护,为这些敏感的精灵守护一方净土。

  肖冬样在长期的观察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:“它们非常警觉,从不轻易靠近岸边草丛,总是选择离岸几十米开外的河中巨石作为歇脚点。”这种与生俱来的高度警惕性,使得它们对栖息地的安全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。

  肖冬样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颇有意思的“迁徙趣闻”:当年中华秋沙鸭选择龙虎山,并非一蹴而就。先是派来了两只精明的“侦察兵”前来探路,确认环境安全、资源充足后,再来了一小群“先遣队”进行适应性考察,最后,确认无误,“大部队”才浩浩荡荡地如期而至。这步步为营的过程,足见其选择栖息地的审慎。

  而更让肖冬样欣喜的是,近年来,选择来龙虎山越冬、安家或途经的鸟类种类和数量都在明显地增加。“这说明我们龙虎山的生态环境是实实在在慢慢的变好了!这里,真正成了鸟的天堂!”

  有力的佐证接踵而至:2024年春天,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(如下图),这位尊贵的“客人”也首次打卡龙虎山泸溪河,说它尊贵,是因为全球现存约3000只。这一年,凤头䴙䴘也来龙虎山打卡,这是龙虎山首次记录到这一珍稀物种。此外,还有“亚洲蜂鸟”之称的叉尾太阳鸟也现身龙虎山。

  肖冬样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,近几年他在巡山中发现了许多猛禽的身影,例如林雕、赤腹鹰、蛇雕、游隼、红隼、凤头鹰、普通鵟等十几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,猛禽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物种,它们的出现是生态系统健康、完整的重要标志。

  更令人振奋地发现是长尾鸭(如下图)的出现。当肖冬样最初向鸟类专家报告在龙虎山观察到长尾鸭时,专家还难以置信:“这种鸟在江西没有分布记录,老肖你可别开玩笑。”然而,当肖冬样拿出清晰的照片和视频证据,并且画面中长尾鸭还与中华秋沙鸭同框出现时,专家才确信无疑。这一次发现,成功填补了江西省鸟类分布的一项空白,从此,江西的鸟类名录中,郑重地添上了“长尾鸭”这个新成员。

  龙虎山在鸟类保护领域的声誉日益提升。值得一提的是,2023年4月,江西省首届大学生观鸟赛便在龙虎山隆重举行。来自浙江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南昌大学等省内外14所高校的57名观鸟爱好者齐聚于此。即便在大部分冬候鸟已北归、大部分夏候鸟尚未抵达的“青黄不接”时期,他们仍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记录到14目44科132种鸟类,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达14种之多。专家这样认为,若赛事提前或推迟一个月,观测到的鸟种数量必将更为可观。

  龙虎山泸溪河水鸟调查统计表有这样一组数据:2022年12月20日,白鹭(如下图)是116只、小䴙䴘是31只、普通鸬鹚101只……2024年12月20日白鹭是255只、小䴙䴘162只、普通鸬鹚131只……在泸溪河的水鸟明显增多。

  肖冬样还兴致勃勃地分享了许多关于中华秋沙鸭的趣事。比如,秋沙鸭的交配选择权是由雌鸭掌握的,体现了自然界的独特法则。他还描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:在龙虎山,常常能看到中华秋沙鸭与优雅的白鹭在泸溪河上共舞的场景,不一样的种类的鸟儿在此和谐共生。

  “我最多的一次,曾经同框拍到了63只中华秋沙鸭!”肖冬样骄傲地展示着他的摄影成果,当然,他也补充道:“这还只是水面上的,站在石头背面或者潜到水里的,可都没算进去呢。”十八年来,他用手中的摄像机忠实记录着鸭群的健康情况和数量变化,累计拍摄了20多万张高清照片和容量高达2万多G的视频资料。这些珍贵的影像,已然成为研究中华秋沙鸭生活习性、种群动态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数据宝库。

  好水还需好山依。龙虎山的山,不仅是造物主鬼斧神工的丹霞杰作,更是鸟类不可或缺的天然庇护所。这里奇峰耸立,沟壑纵横,森林茂密,生态环境多样,为不同习性的鸟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地、隐蔽所和食物来源。

  龙虎山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,其核心景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峰值可达每立方厘米3.1万个(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最高等级(I级)为每立方厘米大于1200个),超过标准值20余倍,堪称一座天然的“超级氧吧”。这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,赐予了四季分明、温润宜人的环境:年平均气温17.9℃,无霜期长达300余天,雨量充沛且光照充足。这样的天气特征情况,不仅是人类养生的秘境,更是鸟类栖息、繁衍的理想国。

  龙虎山景区总面积广阔,其中森林ECO占据着主导地位。根据详尽的科学调查,区内已查明的维管束植物达190科603属1280种之多,这中间还包括南方红豆杉、樟树、野大豆等2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。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,不仅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森林垂直结构,还为鸟类提供了多样化的食物(如果实、种子)和筑巢资源。例如,那些历经风霜的古罗汉松、苍劲的香樟、古老的银杏等千年古树,成为许多鸟类偏爱的栖息点;而红豆杉等珍稀植物结出的果实,则吸引了特定种类的鸟类前来觅食。

  森林ECO的健康与否,必然的联系到鸟类的生存质量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充分的发挥生态建设的主体作用,通过实施科学的森林抚育、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采取高效的防火措施,精心维护着这片生物多样性的热土。区内已查明的脊椎动物多达266种,包括哺乳类48种、鸟类141种、爬行类36种、两栖类28种和鱼类13种。这些动物中,有29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,中华秋沙鸭、白颈长尾雉等明星物种皆位列其中。

  在龙虎山,鸟类的食物链得到了充分地保障。森林中丰富的昆虫、甜美的果实和营养的种子,为不同食性的鸟类提供了多样化的“菜单”选择。

  “我们龙虎山的森林层次非常分明,从乔木层、灌木层到草本层,结构完整,这更适合不同习性的鸟类各取所需,寻找自我的生态位。”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林业局副局长宁志钢专业地解释道。这种丰富的植被结构,为林鸟、灌丛鸟、水鸟等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选择。这里的生态环境,不仅滋养了本地留鸟的繁衍生息,更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,吸引了大量迁徙鸟类前来停歇、补充能量。

  龙虎山的丹霞奇峰与茂密森林,还为鸟类提供了相对独立、安全的繁殖和栖息环境。景区内人为干扰较少,而像肖冬样这样的护林员,以及遍布每个村庄的护林员队伍(他们同时也是尽职的护鸟员),每日穿梭于山林之间,巡山护鸟,及时制止有几率存在的干扰行为,确保鸟类能够在不被打扰的安宁中休养生息。

  好的生态,不仅仅局限于山水之间,更延伸至人类的生产活动之中。龙虎山的农田,不仅是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,其生态种植模式也为鸟类食物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。通过全力发展生态农业,龙虎山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人与鸟和谐共处、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。

  在上清镇,我们见到了村民周加祥。他承包的6000亩山林和1600亩水稻田,成为展示龙虎山生态农业模式的典范。春耕时节,翻耕的田地里水波粼粼,成群的白鹭、牛背鹭等鸟儿聚集于此,它们在湿润的泥土中欢快地寻觅着草籽、泥鳅、蚯蚓等天然美味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“春耕觅食图”。

  “我的田,全部都用山泉水灌溉。”周加祥抓起一把黝黑肥沃的泥土,语气中透着难以掩饰的自豪,“我们不喷化学农药,不施用化肥,用的是发酵好的农家肥和种植的红花草等绿肥。”他精心培育的“龙泉大米”,因其绿色、健康的品质,已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品牌。

  周加祥详细的介绍了他的生态种植经:防治病虫害,他们常用生姜水、辣椒水、醋、烟叶杆等植物熬制的水进行喷施,起到驱虫作用而非杀灭,维护田间生态平衡;对于恼人的草害,他们均采用传统的人工除草方式,虽然辛苦,但避免了除草剂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……

  这种绿色、生态的农耕方式,如今在龙虎山已蔚然成风。除了生态水稻,铁皮石斛、有机茶叶、板栗、灵芝等特色作物的规模化生态种植,既极大地丰富了鸟类的食物来源(提供果实、花蜜、吸引昆虫等),又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目前,龙虎山已成功创建4个“赣鄱正品”品牌、20个绿色有机产品,铁皮石斛等产品还牵头制定了江西绿色生态团体标准,为生态农业的规范化发展树立了标杆。

  生态农业的发展,不仅直接丰富了鸟类的食物链,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。通过亲身参与生态农业项目并从中获益,村民们深刻认识到,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,与他们的长远利益息息相关。他们开始主动减少生产活动对鸟类的干扰,甚至自觉成为鸟类及其栖息地的守护者。

  在龙虎山,人鸟和谐共处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写照。当地村民、护林员、管委会乃至每一位到访的游客,都在一起努力,为鸟类编织一个安全、富足、温暖的栖息家园。

 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深谙,长效地保护必须从提升公众意识着手。他们通过多种形式,持续不断地播撒生态保护的种子。“爱鸟周”、“世界湿地日”、“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”等主题宣传活动年年举办,利用电视、报纸、微信公众号等多元媒介,广泛宣传以中华秋沙鸭为主的鸟类保护知识,讲述龙虎山的生态故事。此外,景区还成功承办了江西省第29届爱鸟周启动仪式,通过万人签名、鸟类摄影展、标本展示等生动有趣的形式,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各界爱鸟护鸟的自觉性。

  发生在龙虎山的爱心救助故事,层出不穷,温暖人心:2021年8月11日,一只凤头鹰不慎撞在府前街一户村民家的窗户上。村民发现后,没有惊慌也没有置之不理,而是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了他们信赖的“肖师傅”。肖冬样迅速赶到,经仔细检查,这只凤头鹰并未受伤,推测可能是因天气闷热导致轻微中暑,加之觅食困难体力不支,才“误打误撞”来村民家“求助”。肖冬样小心地给它喂水、喂食新鲜肉条,待其完全恢复体力后,将其放飞蓝天。

  2023年7月,一对来自广东的夫妇在龙虎山度假时,偶遇一只学飞途中跌落的小鸟。他们发现小鸟的左脚已经脱臼,富有爱心的夫妇没有袖手旁观,其中身为医生的丈夫,利用自己的专业相关知识,小心翼翼地为小鸟进行了复位和固定。一个星期后,夫妇行程结束即将离开,他们放心不下这只尚未痊愈的小生命,便打电话恳请肖冬样接手后续的喂养和照顾任务。肖冬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,精心照料直至小鸟伤势痊愈重返蓝天。

  2025年9月8日,鹰厦铁路的巡路员工在例行巡查时,发现一只受伤的雕鸮(一种大型猫头鹰)虚弱地停留在铁路附近。这位员工深知其珍贵,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,将这只受伤的雕鸮安全转移至专业的朱鹮基地进行紧急救助……

  有一篇《与它为邻》的纪实散文,写的就是这次救助,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:“‘咕咕咕’……灌木丛里传来几声低鸣。他朝声源方向侧过身,手指在空中示意同伴慢一点。草叶分开,一只猫头鹰蹲在路肩边,右翅垂着,眼睛亮得像两粒金子。他才摘下手套,翻出手机拨通林业救助电话,报出象限与里程的参照物……三十多分钟后,有林业保护标识的皮卡在便道尽头停下,林业局的宁志刚副局长和同事拎着箱子小跑过来,固定、包扎,一气呵成……”

  这一系列自发的救助行动,充足表现了龙虎山地区民众日益高涨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深厚的爱心。

  鉴于在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成效,龙虎山景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、教育部、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“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”称号。景区不惜投入巨资,打造了占地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态文明教育基地,集生态文化展示、科普教育推广、休闲游乐体验、生产科研于一体。这里,已成为广大青少年接受生态文明与科普教育的活动中心,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感受生态文明的魅力。

  龙虎山的生态保护工作,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认可。景区内的多种珍稀动植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物种红色名录、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(CITES)附录等多个国际保护名录。这份国际关注,既是对龙虎山保护工作的肯定,也进一步鞭策和推动了当地生态保护事业向更高标准迈进。

  人们来龙虎山,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: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满泸溪河面,泛起粼粼波光。成群的中华秋沙鸭依旧在河中悠然游弋,洁白的白鹭在岸边浅水区优雅踱步,远处,丹霞群峰在晚霞的映照下层林尽染。知名作家小树曾经如此描述:“这幅动静结合、生机盎然的画卷,正是龙虎山作为鸟类乐土最生动、最迷人的写照。”

  “鸟类选择在哪里安家,就在哪里繁衍,最直观地说明了那里的生态环境足够好,足够安全。”肖冬样望着漫天归巢的飞鸟说,“我们的使命,是通过不懈的努力,让龙虎山永远都是它们愿意来、喜欢待、能够安心繁衍后代的乐土。”

  在龙虎山景区,我们还参观了另一个重要的保护项目朱鹮种群基地。在这里,这些“东方宝石”被精心地进行人工孵化、饲养、监测和记录,接着进行科学的野化训练,最终目标是让它们成功回归自然。选择将如此珍贵的朱鹮种群基地放在龙虎山,以期实现人与朱鹮的和谐共生,其最终的原因,正是基于龙虎山无可挑剔的优美生态环境。宁志刚告诉我,他们计划今年10月下旬,开展朱鹮野化放归工作,放归数量为12只。

  从清澈丰沛的泸溪河水,到茂密幽深的森林屏障;从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农田,到全民参与、爱心满满的守护行动,龙虎山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证明:当人类以敬畏之心、仁爱之情对待自然,自然必将回赠给我们最美的生态画卷,最动人的生命故事。

  在这里,每一滴清澈的河水都在诉说着生命源远流长的故事,每一片摇曳的绿叶都在吟唱着生态平衡的赞歌,每一双奋力舞动的羽翼都在天空中划出充满希望的轨迹。龙虎山,这片名副其实的鸟类乐土,正以其独特的生态智慧和坚定不移的保护实践,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壮丽篇章,这乐章,回荡在群山之间,流淌在溪水之畔……


上一篇:周成芳专栏仅有的学生艺人

下一篇:千城百县看我国|福建松溪:年轮里的看护